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周礼 > 正文 >>

思想结构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指出:《周礼》在后来皇权时代的实际运用往往是失败的。刘歆、苏绰讬之以左王氏、宇文氏之篡,而卒以踣其祚;李林甫讬之以修《六典》,而唐乱;王安石讬之以行新法,而宋亦乱。之所以如此,孙诒让进一步指出:不探其本,而饰其末,其侥幸一试,不旋踵而溃败不可振,不其宜哉!这个批评的对象是《周礼》的后世运用者,而非《周礼》本身;,但事实上《周礼》本身在制度设计上就是空想的,并不能真正切合于后来的皇权社会。《周礼》的真正价值不在其制度设计,而在其赖以进行制度设计的更为根本的原则精神。

孙诒让在《周礼正义序》中点出了本末问题:不探其本,而饰其末。尽管古今变易,然而人之性犹是也;所异者,其治之迹与礼俗之习已耳。这就是说,本是不变之人性,末是可变之礼俗。这使人想起庄子借老子之口所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性是所以迹,是不变的;礼是迹而已,是可变的。

孙诒让明确提出:为治之迹,古今不相袭。对于今天的生活方式来说,《周礼》之礼、即其制度规范条文,可以分为三类:有些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但很少;有些在今天还可以参考斟酌;而更多的则完全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为此,孙诒让提出人之性来解释《周礼》还具有现实价值。所谓人之性,按孟子的思想,主要就是仁义,即《孟子》一书开宗明义所提出的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观念结构:,仁——义——礼。这个观念结构的普适意义在于:对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生存来说,都需要礼;然而制度规范的建构及其变动,其根据乃是义;而正义原则的最终渊源,则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