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太平广记 > 正文 >>

原文选摘

《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二·罗公远》

罗公远,本鄂州人也。刺史春设,观者倾郡。有一白衣人长丈余,貌甚异,随群众而至,门卫者皆怪之。俄有小童傍过,叱曰:汝何故离本处,惊怖官司耶?不速去!其人遂摄衣而走。吏乃擒小童至宴所,具白于刺史。刺史问其姓名。云:姓罗,名公远,自幼好道术,适见守江龙上岸看,某趣令回。刺史不信曰:须令我见本形。曰:请俟后日。至期,于水滨作一小坑,深才一尺,去岸丈余,引水入。刺史与郡人并看。逡巡,有鱼白色,长五六寸,随流而至,,腾跃渐大,青烟如线,起自坎中。少顷,黑气满空,咫尺不辨。公远曰:可以上津亭矣。未至,电光注雨如泻,须臾即定。见一大白龙于江心,头与云连,食顷方灭。时玄宗酷好仙术。刺史具表其事以进。时玄宗与张果、叶法善棋。二人见之大笑曰:村童事亦何解。乃各握棋子十数枚,问曰:此有何物?曰:空手。及开果无,并在公远处,方大骇异。令与张、叶等齿坐。剑南有果初进,名为日熟子,张与叶以术取,每过午必至。其日,暨夜都不到,相顾而语曰:,莫是罗君否。时天寒围炉,公远笑,于火中素树一箸,及此除之,遂至。叶诘使者。云欲到京,焰火亘天,无路可过;适火歇,方得度。从此众皆敬伏。

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时武惠妃尤信金刚三藏,玄宗幸功德院,忽苦背痒。公远折竹枝,化七宝如意以进。玄宗大悦,,顾谓三藏曰:上人能致此乎?曰:此幻化耳。臣为陛下取真物。乃袖中出七宝如意以进。公远所进者,即时化为竹枝耳。及玄宗幸东洛,武妃同行,在上阳宫麟趾殿,方将修殿,其庭有大方梁数丈,经六七尺,时公远、叶尊师、金刚三藏皆侍从焉。

玄宗谓叶尊师曰:吾方闲闷。可试小法以为乐也?师试为朕举此方木。叶受诏作法,方木一头揭数尺,而一头不起。玄宗曰:师之神力,何其失耶!叶曰:三藏使金刚善神,众压一头,故不举。时玄宗奉道,武妃宗释,武妃颇有悦色,三藏亦阴心自欢,惟公远低头微哂。玄宗谓三藏曰:师神咒有功,叶不能及,可为朕咒法善入澡瓶乎?三藏受诏置瓶,使法善敷座而坐,遂咒法大佛顶真言,未终遍,叶身欻欻就瓶;不三二遍,叶举至瓶嘴;遍讫,拂然而入瓶。,玄宗不悦。良久谓三藏曰:师之功力,当得自在,即使其入,能为出乎?三藏曰:是僧之本法也。即咒之。诵佛顶真言数遍,叶都不出。玄宗曰:朕之法师,今为三藏所咒而没,不得见矣。武妃失色。三藏大惧。玄宗谓公远曰:将若之何得法善旋矣。公远笑曰:法善不远。良久,高力士奏曰:叶尊师入。玄宗大惊曰:铜瓶在此,自何所来!引入问之。对曰:宁王邀臣吃饭,面奏的不放,臣适宁王家食讫而来,不因一咒,何以去也。玄宗大笑,武妃、三藏皆贺。,已而使叶设法箓。

于是取三藏金襕袈裟摺之,以盆覆之。叶禹步叩齿,绕三匝曰:太上老君摄去。盆下袈裟之缕,随色皆摄,各为一聚。三藏曰:惜哉金襕,至毁如此!玄宗曰:可正乎?叶曰:可。又覆之,咒曰:太上老君正之。启之,袈裟如故。叶又取三藏钵,烧之烘赤,手捧以合三藏头,失声而走。玄宗大笑。公远曰:陛下以为乐,乃道之末法也,叶师何用逞之?玄宗曰:师不能为朕作一术以欢朕耶?公远曰:请更问三藏法术何如?三藏曰:贫道请收固袈裟,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于是令就道场院为之。三藏结坛焚香,自于坛上跏趺作法,取袈裟贮之银合;又安数重木函,皆有封锁,置于坛上。玄宗与武妃、叶公,皆见中有一重菩萨,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外以一重金刚围之,贤圣比肩,环绕甚严,三藏观守,目不暂舍。公远坐绳床,言笑自若。玄宗与叶公皆视之。数食顷,玄宗曰:何太迟迟,得无劳乎!公远曰:臣斗力,安敢自炫其能!

但在陛下使三藏启观耳。令开函取袈裟,虽封锁依然,中已空矣。玄宗大笑。公远奏曰:请令人于臣院内,敕弟子开柜取来。即令中使取之,须臾袈裟至。玄宗问之。公远曰:善萨力士,圣之中者,甲兵诸神,道之小者,皆可功参上界;至于太上至真之妙,非术士所知。适使玉清神女取之,则菩萨金刚不见其形,取若坦途,何碍之有。玄宗大悦。赏赉无数。而叶公、三藏然后伏焉。时玄宗欲学隐遁之术。对曰:

陛下玉书金格,以简于九清矣;真人降化,保国安人,诚宜习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俭约,却宝剑而不御,弃名马而不乘,岂可以万乘之尊,四海之贵,宗庙之重,社稷之大,而轻狥小术,为戏玩之事乎?若尽臣术,必怀玺入人家,困于鱼服矣。玄宗怒,骂之。遂走入殿柱中,数玄宗之过。玄宗愈怒,易柱破之,复入玉磶中。又易磶。破之为数十片,悉有公远之形。玄宗谢之,乃如故。玄宗后又坚学隐形之术,强之不已,因而教焉。然托身隐,常有不尽,,或露裾带,或见影迹,玄宗怒斩之。其后数岁,中使辅仙玉,奉使入蜀,见公远于黑水道中,披云霞衲帔,策杖徐行。仙玉策马追之,常去十余步,竟莫能及。仙玉呼曰:天师云水适意,岂不念内殿相识耶!公远方伫立顾之。仙玉下马拜谒讫,从行数里。官道侧俯临长溪,旁有巨石,相与渡溪据石而坐。谓仙玉曰:吾栖息林泉,以修真为务,自晋咸和年入蜀,访师诸山,久晦名迹,闻天子好道崇玄,乃舍烟霞放旷之乐,冒尘世腥膻之路,混迹鸡鹜之群,,窥阅蜉蝣之境,不以为倦者,盖欲以至道之贵,俯教于人主耳。

圣上廷我于别殿,遽以灵药为索,我告以人间之腑脏,荤血充积,三田未虚,六气未洁,请俟他日以授之,以十年为限。不能守此诚约,加我以丹颈之戮,一何遑遽哉!然得道之人,与道气混合,岂可以世俗兵刃水火害于我哉!但念主上列丹华之籍,有玉京交契之旧,躬欲度之,眷眷之情,不能已已。因袖中出书一缄,谓仙玉曰:可以此上闻,云我姓维,名厶远,静真先生弟子也,上必寤焉。言罢而去,仍以蜀当归为寄,遂失所在。仙玉还京师,以事及所寄之缄奏焉。,玄宗览书,惘然不怿。仙玉出,公远已至,因即引谒。玄宗曰:先生何改名姓耶?对曰:陛下尝去臣头,固改之耳。罗字去头,维字也;公字去头,厶字也;远字去头,远字也。玄宗稽首陈过,愿舍其尤。公远欣然曰:盖戏之耳。夫得神仙之道者,劫运之灾,阳九之数,天地沦毁,尚不能害;况兵刃之属,那能为害也?异日,玄宗复以长生为请。对曰:经有之焉,我命在我,匪由于他。当先内求而外得也。刳心灭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因以三峰歌八首以进焉,,其大旨乃玄素黄赤之使,还婴溯流之事。玄宗行之逾年,而神逸气旺,春秋愈高,而精力不惫。岁余,公远去,不知所之。天宝末,玄宗幸蜀,又于剑门奉迎銮辂,卫至成都,拂衣而去。乃玄宗自蜀还京,方悟蜀当归之寄矣。

《太平广记·卷五十九·女仙三·董永妻》

董永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主知其贤,与钱千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诣主,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谓永曰:以钱丐君矣。永曰:蒙君之恩,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百匹具焉。

译文:董永的父亲死了,没有钱安葬,董永就自卖为奴。主人知道他品德好,给他一千万钱打发他走了。董永行三年丧礼守孝完毕,就想回到主人那里,奉行他的奴隶职责。在路上,董永遇到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您的妻子。就与董永一起到主人家。主人说:我把钱给你了。董永说:我承蒙您的恩德,父亲死了使他的尸骨得到收藏,我董永即使是小人,也一定要承担劳役尽我之力,用来报答您的厚德。主人问:这个女子能做什么?董永说:,能纺织。主人说:你一定要这样做的话,只要让你的妻子给我织一百匹双丝细绢就行了。于是董永的妻子就给主人家织布,十天就把一百匹双丝细绢全部织成了。

《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一·女仙六·天台二女》

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啗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乃相谓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南东二璧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令。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译文:刘晨和阮肇,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用杯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色很美。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刘晨、阮肇都很惊讶。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交错。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吃完饭又喝酒。忽然有一群妮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

《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二·女仙七·白水素女》

谢端,晋安侯官人也。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作居。未有妻,乡人共悯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是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此,端便往谢邻人。邻人皆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为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不止。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以自取妇,密着室中饮爨,而言吾为人饮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方以鸡初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取径造瓮所视螺,但见壳。仍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人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相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同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

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端。端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是也。

译文:谢端,是晋代福建省侯官县人。他小时候就父母双亡,又没有亲属,被邻人所抚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他恭顺谨慎自守,不涉足非法的事。开始自己出去生活。他没有妻子,乡人们都可怜他、惦念他,共同谋划给他娶媳妇,却一直没有找到。谢端晚睡早起,种田十分卖力,不分昼夜去劳作。后来,他在城下发现一个大螺,象三升的壶那么大,觉得是个稀奇的东西,就把它拿回家去,放到瓮中养着它。一连十几天,谢端每天起来到野外种田,回来的时候,,就看见自己家中有吃的有喝的有汤有水,好象是有人特意给他做的。谢端认为这是邻人帮他做的好事。几天都是这样,谢端就去向邻人道谢,邻人都说:我们当初帮你做的不是为了这个,何必感谢我们呢?谢端又觉得邻人不明白他的意思,然而屡次这样做个不停。后来谢端就把实话告诉他们,问他们是谁帮他做的。邻人笑着说:你自己已经娶了媳妇,藏在屋里给你做饭,怎么反而说我们给你做的饭?谢端没话可说,心里怀疑,却不知其中缘故。后来他在鸡刚叫的时候出去,,天亮时悄悄地回来,在篱笆外偷偷地窥视自己的家,看见一个年轻女子从瓮中出来,到灶下去点火。谢端就进了门,直奔放瓮的地方去看那个大田螺,却只看见田螺的壳。他就又到灶下问那个女子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给我做饭呢?那个女子很惶惑,想要回到瓮中去,却没能回去,只好回答说:我是天河中的白水素女。天帝可怜你年少孤单,能以恭敬谨顺的态度自守,所以派我暂且给你看守房舍,做饭做菜。十年之内,使你家中富裕,等你找到媳妇时,,我自当回去。而你无故偷着看我,把我挡住。我的身形已经暴露,不宜再留下,你应当放我回去。虽然你今后自己做饭,情况稍差一些,但你勤于耕田劳作,打渔采药,可以维持生活。我这个壳给你留下,用它贮存米谷,可以经常不缺粮食。谢端请她留下,她始终不肯。这时,天上忽然刮起风,下起雨,白水素女忽然身形一收就离去了。谢端为她立了神位,逢年过节祭祀她,家里常常丰足,只不过不致大富而已。于是乡人里便有把女儿嫁给谢端。谢端后来做了官,,官至县令、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