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战国策 > 正文 >>

后世影响

文学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书中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有人统计多达204个,比如一尘不染,大庭广众,两败俱伤,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羽毛未丰,引锥剌股,门庭若市,返璞归真,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画蛇添足,挥汗成雨,三人成虎,龙阳泣鱼,转祸为福。这些成语不一定全是后世通用的四字形式,有些是从句子中提取出来,如《西周·苏厉谓周君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百发百中。提取出百发百中,《齐四·齐人有冯谖者》:狡兔有三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提取出狡兔三窟和高枕而卧;有为后世提供了成语内容的,如《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整理为积少成多;有从故事中归纳总结的,如《燕二·赵且伐燕》: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总结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有意思相同而表现形式不同,如百发百中与百步穿杨、毂击肩摩与摩肩击毂、,南辕北辙与北适话楚。

《战国策》语言的手法对汉赋有一定影响,包括:委婉托讽,铺陈,夸饰。不少学者认为书中那些纵横家的进言本质便是辞赋,换言之,后世辞赋直接源于《战国策》说辞。在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中,《楚四·庄辛谓楚襄王》一篇直接被归入辞赋类。《子虚赋》、《大人赋》的浪漫主义色彩便是继承于此。他在《秦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中,苏秦在称赞秦国的强悍实力时,是以推崇四境之固作切入点,这种手法对后世京都赋影响极大,《两都赋》、,《二京赋》等都是先分述京都四方的景象,而后描写京都的富庶之态。北宋的苏洵曾在《谏论》中提到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文风的渊源。

对汉赋产生较大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汉初和战国两个时代的某些社会矛盾和审美观念的相近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战国策》作为史书必须要受真实性原则的制约,史官须以尽可能客观的态度对待史实,而汉赋更多的也是如此,不像其它文体那样注重表现主题,所以往往容易采取史家的笔法。

《战国策》对史书有一定影响,因为在这部书中才出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雏形,到《史记》时这种纪传体正式形成。更重要的是,原书作者在整理此书的过程中,往往加以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如《齐一·邹忌修八尺有余》在篇末用一句话加以总结: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还有《楚一·江乙说于安陵君》篇末也有君子闻之曰:‘江乙可谓善谋,安陵君可谓知时矣。'。这其实是借他人之口表达作者观点。这些评论,或直接表达,或借他人之口,长者一二百字,,短者七八字,多是据事而论,可以说这些评论已经奠定了后世论赞体体式的基础,汉代司马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了太史公曰这种论赞形式,开了后世论赞之先河。

《战国策》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文采,以及着力推动叙事发展的人物语言,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同样是记载乱世的小说《三国演义》,魏蜀吴三家谋士为求利益,将纵横家再现于世。三国中的名篇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诸葛亮论辩咄咄逼人,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对当下局势做出准确判断,同时短句、排比对偶句的运用使得语言简洁明快,理直气壮。不仅在风度上压倒对方,论辩语言和论辩技巧也更胜一筹,以致对手有口难言,可以说是受战国策士语言风格的影响颇深。,此外,由于全书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其内容和写作手法也启发和影响了后世许多种类的小说,诸如讽刺手法对谴责小说的影响,侠肝义胆对侠义小说的影响,虚构夸饰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以人系事对史类小说的影响,铺张扬厉对赋小说的影响,引类譬喻对寓言小说的影响等。

古汉语

《战国策》作为先秦典籍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时间。其中的语言在发展中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一些新的形式和意义,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一些特点,这对于研究古汉语有其意义。比如当下表述语义时多以双音节词为主,但是在上古汉语中是单音节占主要地位,即一个词只需要一个音节就可以表示清。《战国策》成语中也体现了单音节占优势的特点,每个单独的音节都可以表示一个意思。如《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切齿拊心每个音节都表示一个词的含义,意为咬紧牙齿,拍击心胸。形容痛恨到极点。

战国策派

20世纪40年代初,抗战最紧张时期,国府统治区曾有一个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文化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文化流派,包括许多著名学者,因核心人物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其产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关心国族存亡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子之深重的危机意识与强烈的焦虑感所导致的结果。他们抱着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之主旨,向吾国在世界大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之途迈进的主旨,认为战国以前的‘刚道文明'、‘士大夫'精神值得认真继承;,这种刚道文明在秦汉以后渐趋消亡,中国文化也因此变成了一种‘无兵的文化';随着皇权统治日益巩固,民众地位严重下降,导致中国社会如一盘散沙般缺乏向心力。这个流派思想在后来争议较大,有一段时间甚至被认定为法西斯学派。